開放近用出版宣言

毛慶禎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bethesda.htm
2004/4/1


2003年4月11日, 有識之士在美國馬里蘭州Chevy Chase的霍華.休斯醫學中心(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聚會, 討論在生物醫學研究圈裡, 儘快實現開放近用的策略。討論出具體有意義的步驟, 讓相關團體得以據以迅速有效的採取開放近用出版模式, 包括贊成及支持科學研究的機構、從事研究的科學家、以同儕評閱方式散布研究成果的出版社、使用開放近用資訊的科學家及圖書館員等。

出席者係以個人身份參加, 本宣言係集體的共識, 不能解讀為個別出席者的意願, 也不代表所屬機構的立場。

我們企望以本宣言為基礎, 在幾個月內, 再召開更廣泛的會議, 尋求贊助研究單位、相關學會、出版社、圖書館員、研究機構及個別科學家的認同, 成為生物醫學領域裡, 同儕評閱原始研究的出版模式。

本文件分為四個部份: 首先是對開放近用出版的定義, 然後是機構與贊助單位、圖書館與出版社、科學家與學會等三組工作團隊的宣言。

開放近用出版

開放出版[註1]必須符合下列兩種情況:

  1. 保留部份權利。作者及著作所有權人授權給予所有使用者近用其作品, 免費、不能撤回、全球性、永久的近用權利, 祗要恰當的署名原著者[註2], 就可以不拘理由以任何數位媒體形式, 公開複製、使用、散布、傳送及展示其作品, 製作及散布衍生作品; 印本形式祗限少量及個人用途。

  2. 公開典藏。包括所有附件、前項著作權聲明在內的完整作品, 出版之後, 將作品以適當的標準電子格式寄存在至少一個線上典藏機制裡, 該典藏機制必須由學術單位、學會、政府機構或其他聲譽卓著的單位支援, 採用開放近用、散布無限制、跨平台及長期典藏政策(公共醫學中心(PubMed Central)是生物醫學領域裡符合上述要的一個線上典藏機制)。

附註

  1. 開放近用的對象是個別作品, 不以期刊或出版社為必要條件
  2. 強制署名原著者及運用出版品, 係依社群的標準運作, 而不是著作權法。

機構及贊助單位宣言

我們贊助並掖助科學研究, 推動公共利益的前提下, 創造並散布新的想法及知識。我們瞭解將結果出版是科學研究重要的部份, 出版經費屬於研究經費的必要部份。我們期望受助的研究人員能夠經由出版, 與他人分享想法及發現。如果, 作品不能儘量公開被取得, 不能儘量對社會有益, 上述的出版祗是空談。網際網路改變散布科學知識出版品的本質, 在實務上可以擴大近用的可能性。

為了體會改變帶來的好處, 被我們贊助的研究人員必須在心態上, 做些調整:

  1. 我們鼓勵受贊助的研究人員在開放近用模式下出版其研究成果, 擴大對科學家、學者及社會大眾的近用。

  2. 我們瞭解開放及免費近用出版模式, 在減少整體成本的前提下, 可能把部份成本轉嫁給個別研究者, 或減少出版社的收益, 我們承諾支付這個部份的差額。因此, 我們願意支付必要的費用給以開放近用模式在同儕評閱期刊出版的論文(依市場規模及服務項目而定)

  3. 我們重申補助的對象, 祗針對有價值的作品, 而不是出版該作品的期刊。

  4. 我們把開放近用出版品視為對社區的服務, 人事任命、升遷及補助的重要依據。

我們採用這些政策, 期望科學作品的出版者能夠分享我們的期許, 擴大科學知識對公共利益的影響; 把這些政策視為結合科學界及社會大眾的機會。

圖書館及出版社宣言

我們相信開放近用將成為科學出版的必要部份, 科學研究成果應該儘量開放近用及免費使用。在不打亂科學資訊散布秩序的前提, 圖書館及出版社應儘一切努力促成該轉變。

圖書館建議:

  1. 發展並支持轉移至開放近用出版的機制, 向社群展示該等機制。

  2. 在利用教育及推廣活動的場合, 優先向讀者介紹開放近用出版的優點, 以及現有的開放近用期刊。

  3. 在圖書館目錄列舉及標示開放近用期刊以及其他相關資料庫。

期刊出版社建議:

  1. 承諾在出版的期刊裡, 提供開放近用機制給所有研究論文。

  2. 建立時程表, 把期刊轉換為開放近用模式。

  3. 與其他採用開放近用模式的出版社及相關單位合作, 發展供作者及出版社使用的工具, 將手稿以標準的電子格式出版, 供典藏及檢索之用。

  4. 確保開放近用所需的作者出版費, 不會成為研究人員參與開放近用的障礙, 尤其是那些來自開發中國家的研究人員。

科學家及學會宣言

科學研究是互動的過程, 每個實驗結果都互相通報。做實驗的科學家及代表科學家的專業學會都極有興趣讓研究成果儘量立即、廣泛及有效的散布。以電子形式出版的研究成果, 更有機會及義務向科學社群及社會大眾分享其結果、構想及發現。

因此:

  1. 我們為開放近用模式背書。

  2. 我們瞭解出版是研究過程重要的一部份, 出版的費用是研究經費裡必要的一部份。

  3. 學會同意重申對開放近用模式的強烈支持, 所有作品都以開放近用模式出版的意願。他們願意在社群裡用開放近用模式分享資訊, 與可能受益者分享其經驗。

  4. 科學家支持開放近用, 為已經或意圖採用開放近用模式的期刊撰稿、評閱及編輯。

  5. 在升等及聘用上, 科學家體認開放近用的貢獻, 看重個別論文的價值, 不以在特定期刊為考量。

  6. 科學家及學會同意教育是達成開放近用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因而願意教育其同僚、會員及社會大眾開放近用的重要性及支持它的理由。

出席者名單

Dr. Patrick O. Brown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and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Ms. Diane Cabell
Associate Director
The 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 Society
  at Harvard Law School

Dr. Aravinda Chakravarti
Director, McKusick-Nathans Institute of
  Genetic Medicine at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nd
Editor, Genome Research

Dr. Barbara Cohen
Senior Editor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Dr. Tony Delamothe
BMJ Publishing Group
United Kingdom

Dr. Michael Eisen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and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Dr. Les Grivell
Programme Manager
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
Germany

Prof. Jean-Claude Gu嶮on
Professo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Montreal, and
Member of the Information Sub-Board,
  Open Society Institute

Dr. R. Scott Hawley
Genetics Society of America

Mr. Richard K. Johnson
Enterprise Director
SPARC (Scholarly Publishing and Academic
  Resources Coalition)

Dr. Marc W. Kirschner
Harvard Medical School

Dr. David Lipman
Director, NCBI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Mr. Arnold P. Lutzker
Lutzker & Lutzker, LLP
Outside Counsel for Open Society Institute

Ms. Elizabeth Marincola
Executive Director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Cell Biology

Dr. Richard J. Roberts
New England Biolabs

Dr. Gerald M. Rubin
Vice President and Director, Janelia Farm
  Research Campus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Prof. Robert Schloegl
Chair, Task Force on Electronic Publishing
Max-Planck-Gesellschaft, Germany

Dr. Vivian Siegel
Executive Editor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Dr. Anthony D. So
Health Equity Division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Dr. Peter Suber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Earlham College
Open Access Project Director, Public Knowledge
Senior Researcher, SPARC

Dr. Harold E. Varmus
President, 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
Chair, Board of Directors,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Mr. Jan Velterop
Publisher
BioMed Central
United Kingdom

Dr. Mark J. Walport
Director Designate
The Wellcome Trust
United Kingdom

Ms. Linda Watson
Director
Claude Moore Health Sciences Library
University of Virginia Health System


布達佩斯開放近用促進會

本 項先導計畫承繼了學術論文開近用(Open Access)之精神,期望透過網際網路來建構一個免費及不受限制之學術論文取閱管道,讓資料之取得成為一項史無前例的公共財(public good),其目的在排除資料取得之障礙、促進研究、豐富教學內容及分享學術成果。除賦予讀者找尋資料及使用資料的強大力量外,同時也提高作者之能見度, 易於被取閱及造成影響力。為達成同儕評審的學術期刊論文公開取閱的目標,布達佩斯公開近用促進會(BOAI)提出兩項執行策略:

2001 年12月1-2日,The Open Society Institute(OSI)在布達佩斯召開的小型會議中,期望在國際間共同的努力之下,加速使得所有學術領域的研究文章都能免費供大家取閱。與會學者亦 提出許多觀點及分享經驗,探討如何增進開放近用之理念。他們也在找尋方法,讓這些個別的先導計畫經由合作,獲得更廣泛、更深入及更快速的成功率,同時尋求 最有效而可行的策略。最後他們也探討OSI及其他基金會,應如何利用其資源協助轉換到開放近用的環境,同時讓公開取閱的出版既經濟又可持續經營,最後歸結 出BOAI(The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本項先導計畫是全球性的,因會議召開地點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而為名。會後也立刻成為一項推動開放近用之原則、策略及承諾之聲 明,並在2002年2月14日正式對外公佈本項先導計畫的內容。

由Open Society Institute持續三年、每年斥資一百萬美元,用以支持開放近用(Open Access)計畫。

期望藉由更多個人與團體機構之聯名簽署來支持此項先導計畫,透過作者的自行典 藏及公開取閱的期刊等兩項策略,有效降低期刊發行之成本費用,以別於傳統之紙 本期刊。截至2003/10/12從全球陸續加入的個人與團體組織,包含了研究人員、大學、實驗室、圖書館、基金會、期刊出版社、學術社團及同性質之相關 先導計畫等。BOSI簽 署者共有3,225位科學家及249個機構,並持續增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