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圖書館服務之新觀念

讀者問題服務與管理研習班

毛慶禎 2002/06/17


前言 圖書館的服務
政治體系 - 民主化
科學技術 - 網路化
經濟架構 - 休閒化
源起 慈善事業
臺灣的公共圖書館
準則與規範 《公共圖書館宣言》
功能
願景
目標
圖書館的工具

紙筆 - 單件
打字機 - 單件機械化
活字印刷 - 大量, 不可複製
油印機 - 少量, 不可複製
影印機 - 少量, 勉強可複製
平版印刷 - 大量, 可複製
電腦 - 任意量, 多變化, 可複製

讀者的需求 恩給式
期待期
主動型
結論與建議 圖書館員的素養
工作態度

前言

中華民國憲法第十一條明文規定「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

1948年12月10日, 聯合國大會採認世界人權宣言, 第19條與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有關:

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 此項權利包括持有主張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和通過任何媒介和不論國界尋求、接受和傳播消息和 思想的自由。

Everyone has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opinion and expression; this right includes freedom to hold opinions without interference and to seek, receive and impart information and ideas through any media and regardless of frontiers.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公佈的公共圖書館宣言,自1949年公佈以來,歷經1972年及1994年的修訂,可以視為當今公共圖書館的經營基礎。

1991年公佈的《公共圖書館營運管理要點 》,延續量化的服務指標。

2000年發表的《圖書館事業發展白皮書》,對於經營層面做了相當的補充。

過去, 圖書館的屬性被歸類於教育,  屬於社會教育單位的一環; 現在則擺盪在文化與教育之間。

其實, 圖書館是服務業, 提供資訊的服務業。

圖書館的服務

圖書館存在的目的, 就是滿足讀取的資訊需求, 讀者期望的, 公共圖書館就給它。

  1. 閱讀空間 - 自修室
  2. 閱讀材料 - 借書
  3. 追求新知 - 參考諮詢
  4. 聚會討論 - 讀書會
  5. 社區文化 - 音樂廳、演藝廳

政治體系 - 民主化

科技演進 - 網路化

經濟發展 - 休閒化

源起

館藏公開, 供不特定人士自由出入, 由地方政府建立及營運的圖書館稱為公共圖書館。

慈善事業

公共圖書館的原始構想是一種慈善事業, 為了個人的理念, 憐憫不識字的同胞, 將自己的館藏公開。

1601年英國倫敦近郊的Conventry郡, 是可考的第一個公共 圖書館。

《1616年, 明神宗在位, 滿洲汗稱帝, 建元天命, 是為清太祖。》

光緒時代在湖南成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 臺灣也早有總督府圖書館, 但是近代的公共圖書館發展, 還是要從十二項建設說起。先有縣級的文化中 心, 再有鄉鎮的圖書館, 最後才顧及社區的活動中心。

1699年時, 英人哥爾伍(Kirkwood)建議在各教區普設公共圖書館, 其優點有六: 

  1. 紓解學生的不便及困難;
  2. 有助於生產力的提昇, 鼓勵人民工作;
  3. 以往流向內國外買書的錢, 可以留在國內;
  4. 年青人可留在國內讀書, 不但減少到國外揮霍的機會, 也免除異地求學的不便;
  5. 吸引國人將休閒時間用在讀書方面, 遠離賭博及酗酒, 避免心靈趨於邪惡;
  6. 短時間內, 可將印刷工業普及全歐。

《1696年, 清聖祖在位, 親征噶爾丹。》

1817年時, 英格蘭北方曾構想: 三公里之內就有公共圖書館可用, 每個村落至少有五十本書。

《1813年, 清仁宗嘉慶在位, 禁鴉片。》

19世紀以前, 英國對公共圖書館的熱心, 並未成功, 主要的原因有二: 

  1. 以羅馬天主教精神, 做為辦理公共圖書館的基礎; 然而, 公共圖書館的設立及管理, 卻必須嚴守中立, 遠離政治或宗教的立場。
  2. 完全獨立, 不能和任何的贈予或收費有牽連; 需由全民的稅金支應, 由選舉產生的政策決定其營運方針。

美國的公共圖書館一直要到1833年才形成, 新罕布什爾州匹得堡成立第一個鄉鎮圖書館, 稅金支應服務 , 完全免費。然而,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 戰結束時, 仍有75,000,000美國人處於不良的或完全沒有公共圖書館服務。

1848年, 稅金支應, 自由出入的公共圖書館, 正式成立於英國。

英國的公共圖書館並不是地方政府自主性的意願, 中下階層的民眾體認經由閱讀的教育是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徑, 強烈的要求, 才有公共圖書館。

民主思想也是發展公共圖書館的重要觸媒, 英國的上層社會也認同公共圖書館的價值, 它的公職人員支持公共圖書館, 認為對民主制度有正面的意義。

然而, 各種證據顯示, 十九世紀中葉的公共圖書館運動, 並非源於民眾的需求, 而是少數人的發起及熱心。

光緒31年(1905)在湖南省成立第一所公共圖書館, 是為官辦新式圖書館之首聲。

The best reading for the largest number at the least cost.

沒有圖書館的日子也過得好, 如果資訊是重要的, 為什麼圖書館的經費那麼艱難? 如果資訊必要的, 為什麼見不到 使用圖書館的人潮。

中下階層的人民,汲汲於每日的營生,沒有機會為未來打算,亦無暇休閒與喘息。

美國的公共圖書館以教導美國的生活方式為首要目標, 中國的公共圖書館以移風易俗為職志, 換句話說, 政府企圖藉著 公共圖書館控制人民, 運 用公共圖書館改變人及其行為, 就像教育一般。

公共圖書館是提高道德、社會和智能標準的地方, 所以, 公共圖書館的若干資源, 祗供特定人士使用, 或者排拒特定人士使用, 或者登錄使用者的資料。

對於公共圖書館的目標, 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 

  1. 人民自我學習的場所, 提供公平競爭的場所
  2. 控制中下層的人民, 保持社會的現況

The Library Association affirms that libraries are fundamental to a thriving democracy, culture and economy.

The library is a platform for self-development, a gateway to knowledge and a catalyst for the imagination. - 1998英國首相 Blair

臺灣的公共圖書館

民國卅二年, 除總督府圖書館及南方資料館外, 全台灣共有九十三所圖書館, 藏書卅五萬冊左右。

民國卅四年, 合併總督府圖書館及南方資料館, 成為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

民國卅六年, 更名為省立台北圖書館, 同時將台中州圖書館更名為省立台中圖書館。台灣省各縣(市)圖書館組織規程公佈, 多數縣市都有圖書館, 大約有五十所鄉鎮圖書館。

民國六十二年十月, 省立台北圖書館改制為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1977/9/23, 行政院長蔣經國在立法院做施政報告時宣佈: 政府在十項建設完成後進行的新十二項建設時, 加入文化建設, 在臺灣地區完成每一縣 市之文化中心, 包括圖書館、博物館及音樂廳。

民國六十七年起,政府大力推動十二項國家建設,其中第十二項為文化建設,對圖書館硬體建設方面頗有建樹,包括:國家圖書館(原國立中 央圖書館)新館的遷建、各縣市文化中心的成立、全省309個鄉鎮普設圖書館等。

各縣市文化中心於1979年起陸續動工,新竹市、嘉義市及嘉義縣,因為縣市分治緣故,分別延遲至1996年及1992年啟用,其餘多在1981年至 1985年間啟用。

1981年澎湖縣立文化中心首先成立, 至1996年, 每個縣市都有文化中心。

1984年, 開始建設鄉鎮圖書館, 迄今多數鄉鎮均有圖書館…,1985年, 在「臺灣省加強文化建設工作研討會」中決議, 將使每一鄉鎮市均成立 圖書館, 分三年實施, 務使一鄉鎮一圖書館實現。

民國八十二年至八十七年間政府又推行「國家建設六年計 畫」,「加強國立中央圖書館建設六年計畫」。

民國八十六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通過「臺灣省公共圖書館自動化及資訊網路規畫要點」,落 實公共圖書館與鄉鎮圖書館自動化與網路資訊系統的架設。

民國八十八年一月在立法院成立國會圖書館,開創最高民意機關資訊服務的新局 面。

民國八十八年七月原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改隸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轄屬國立臺中圖書館,有效提升公共圖書館經營與資訊服務。

準則與規範

《公共圖書館宣言》

1994年, 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United Nation Education, Scientific and Culture Organization, Unesco)公布通過的宣言 http://www.lins.fju.edu.tw/~mao/pl/manifesto.htm :

公共圖書館是地方的知識門戶, 提供個人及社團終生學習、獨立判斷、文化發展的環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藉著本宣言, 表示對公共圖書館的看法, 認定公共圖書館是一個教育、文化、及資訊的單位, 也是孕育和平及心靈福祉的場所。

公共圖書館是地方的資訊中心, 備有各種知識及資訊供讀者取用。

1949年宣言, 在結論的地方, 請求民眾對公共圖書館提出諍言, 改進其服務。1972年宣言, 在結論的地方, 則積極的強調公共圖書館在社區的角色, 並對它提出建議。

政治體系、經濟架構、以及科學技術的變化, 實質改變公共圖書館的目標、館藏、服務、及專業方法。

功能

普遍認定的圖書館五大功能:

即俗稱的文化、資訊、教育、學術及休閒等五大功能。

願景

對於未來的願景,以五個方向呈現:

  1. 保存文化紀錄
    圖書館妥善保存傳統和不斷創新的文化資源,使人類知識紀錄得以傳承與交流。

  2. 維護知的權利
    圖書館提供讀者公平、自由、適時及便利獲取圖書資訊的機會。

  3. 統整資訊資源
    圖書館彙整各種資訊資源,藉由網路化環境,提供讀者無遠弗屆取用資訊。

  4. 滿足資訊需求
    圖書館提供各種類型和主題的資訊資源,以滿足社會不同讀者的資訊需求。

  5. 推動終身學習
    圖書館建立多元、終身的學習環境,培養民眾資訊素養和終身學習的興趣及能力。

以上圖書館事業五項願景,其最終目的在打造臺灣成為二十一世紀的知識科技島、人文島、禮儀島,使人人能更溫柔敦厚,不斷學習。

目標

主要發展目標定位為:

  1. 建立適用的館藏,辦理各種推廣活動,使成為民眾的社區大學、文化活動中心、個人學習與心靈加油站。

  2. 蒐集並保存各地方文化資源,俾傳承並發揚鄉土文化。

  3. 結合各地相關資訊,建立「文化與社教資訊服務網」,便於民眾利用網際網路節點,獲取所需資訊。

  4. 主動服務年長、幼童與肢體障礙讀者,以達成資訊為全民共享的目標。

  5. 各地公共圖書館應與當地其他類型圖書館建立合作關係,於館藏、人力、網路、參考及推廣等方面,相互支援,謀求資源共享。

  6. 結合當地教育文化機構、團體,倡導地方讀書風氣,推展終身教育活動。

1988年,上海、長春等圖書館率先在農曆大年初一向社會開放,此後,全年開館成為潮流。

1949年的宣言, 將公共圖書館定位在社會教育的地位, 也就是補助正規教育的不足; 1972年的宣言, 則再往前推進一步, 將公共圖書館視為推動資訊及文化的場所。而且把休閒及娛樂也納入提供圖書的目的之一, 不祗是幫助學生, 更要注科技及社會的新資訊。兒童納入公共圖書館的服務領域後, 給予視身心障礙讀者同等的待遇。

這三個宣言有若干共通之處: 

公共圖書館在現階段可以成為讀書館、K書中心、托兒班。青年學生應該可以納入, 在未建立讀書習慣之前, 應該可以接受, 尤其鄉鎮圖書館可 以和學校結合。待有足夠的大人讀者時, 再調整學生讀者。

圖書館應是解決問題的地方, 若以讀者為導向, 必然要以館藏反應此現象。要與現階段的教育配合, 民眾為先。

圖書館的工具

大致可以分為: 紙筆(單件)、打字機(單件)、活字印刷(大量, 不可複製)、油印機(少量, 不可複製)、影印機(少量, 勉強可複製)、平版印刷(大量, 可複製)、電腦(任意量, 多變化, 可複製)等七個時期, 打字機之類的工具已經完全被淘汱, 現役的工具祗有: 紙筆、電腦、網路。

紙筆時代, 每個書目記錄都需要實質的書寫, 內容最完整的那份稱為「主要款目」, 其他的「附加款目」祗簡略的書寫必要的少量內容, 配合當時的閉架書庫制度, 從附加款目著手的讀者, 勢必經由兩次的查詢, 才能夠確認索書的位置。

打字機有效的減少人工勞累, 單件書寫的本質不變。

活字印刷時, 美國國會圖書館開始發行卡片目錄, 內容精美又有權威, 有時和出版社搭配, 或者實施出版品預行編目制度, 讓編目的內容制式化, 企圖統一圖書館的目錄內容。

油印機和複印機出現後, 消彌了主要款目和附加款目的界限, 所有的卡片內容都是一樣的, 油印之後的臘紙無法保存, 複印之後的原稿仍可無限的使用。

平版印刷問世後, 不但具有活字印刷的特色, 而且可以隨時複製其內容。

電腦是最合乎分類編目工作的工具, 採取資料庫的運作模式, 祗需保留一份書目記錄, 即可供各書目資料庫取用, 更改原始書目記錄後, 其他取用的資料庫自然跟著改變。

紙筆 - 單件

龜甲、獸骨、竹簡、絹帛、棉紙, 刀筆、毛筆、鉛筆、原子筆、鋼筆等, 均是。一筆一畫都需個別輸入, 文字呈現的思想是精緻的, 圖書館的目錄是精簡的。

打字機 - 單件機械化

省力, 但不省工, 節省個別圖書館員的工作負荷, 對於整體圖書館服務的本質, 沒什麼改變。

活字印刷 - 大量, 不可複製

宋朝畢昇或歐洲的古騰堡發明的活字印刷, 可以大量印製, 但成本昂貴, 且不能複製, 對文獻的傳播有重大貢獻; 但是對圖書館的工作沒有什麼幫助, 1901年美國圖書館推出的卡片服務, 終究祗是少數人的理想, 沒有成為常規。

油印機 - 少量, 不可複製

配合打字機, 適合處理圖書館的編目工作需求, 印製數十份以內的目錄, 分發有限的單位使用。

影印機 - 少量, 勉強可複製

從圖書館工作的角度, 可以視為油印機的改良, 隨時可以做有限度的複製, 快速提昇目錄的價值。

平版印刷 - 大量, 可複製

對圖書出版事業有重大的影響, 但是圖書館工作沒有受益, 整個工作環境仍舊如常。

電腦 - 任意量, 多變化, 可複製

電腦及網路對圖書館工作的影響是全面性的, 改變圖書館工作的本質, 圖書館工作的理想, 在這個工作環境下, 幾乎都可以實驗, 把不可能化為常態。

讀者需求

社區中運作良好的機構, 必須具備三項要素: 

明確揭示針對該社區設計的目標;
強固的行政當局, 決定行政的優先順序及實施方法;
盡責的同仁, 將以上的方法付諸實現。

因為它的必然性, 公共圖書館存在, 化野蠻為文明, 產生法律及秩序, 邁向現代的社會。

以現代的社會而言, 錄音帶、錄影帶也是公共圖書館的必備館藏; 1995年可說是網際網路的喧鬧期, 公共圖書館也應適時的提供終端機, 將具有 公共事務的網路資源, 具體的呈現在圖書館內。

恩給式

文字本來是神聖的, 圖書原先是貴重的物品, 都是數人的專利, 掌控資訊的人也就是國家的主人, 劉邦入主中原之時, 蕭何在咸陽先收圖籍, 幾千年來的圖書館祗限皇帝和貴族使用, 偶有士子受到皇恩, 才能夠額外的使用。

毛晉汲古閣藏書樓, 每年開門三次, 祗為了清點圖書和保養, 完全不在乎使用率。

期待期

紐約公共圖書館的任務:

紐約公共圖書館是重現機會均等的美國傳統, 不論貧富、宗教、國籍及其他因素, 所有的讀者都可以免費及平等地接觸人類的智慧; 它是民眾的大學, 學者的天堂, 公職人員、科學家及企業家的必要資源, 也是國家的經典所在。它保障資訊自由及思想獨立, 讓每個人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安排、能力及願望, 自由的學習, 維持自由交換意見的機會及表達異見的權利。

紐約公共圖書館以它可用的資源, 均衡的分配於採錄、編目及保存圖書及其他資料方面, 對它的讀者提供直接的服務, 並透過圖書館網路及合作館的方式, 對遠地的讀者提供服務。它的職責是在世界的資訊中心裡, 成為偉大的知識倉庫, 並且做為全國及全世界資訊及學習網路的一部份。

在英國的地方政府法(Local Government Act, 1972)裡, 談到: 

每個公共圖書館都應針對轄區居民、通勤人士、及受教人員, 提供完整的服務。

為了達成前述的任務, 公共圖書應做到:

  1. 以合適的館藏、與它館合作或其他手段, 在數量、範圍及品質上, 滿足大人及小孩的需求, 供他們借閱及參考各種圖書、圖片、錄音帶、 影片等。
  2. 鼓勵大人及小孩利用圖書館的服務, 指導用法, 提供書目資料等。
  3. 與社區內其他機構合作, 共同執行公共圖書館的任務。

圖書館不祗是書的集合, 而是一群經過挑選的書, 集合在一起, 並且希望這些書能夠發揮預期的作用。

印刷及製紙技術改進, 直到二次世界大戰後, 讀書才是全民的權利。

主動型

以前的圖書館以保存典藏為主, 遺失圖書為重大失職; 現在的圖書館以利用為主, 失書率太低, 要撤職查辦。

使用者主動要求服務項目, 圖書館員機動調整服務內容, 一切以民為主。


結論與建議

圖書館員的工作沒什麼學理依據, 完全依照各圖書館的現況自行調整, 有時以訛傳訛, 不免三人成虎、積非成是, 甚至眾口爍金, 反而成為進步的障礙。

圖書館員的專業立場是: 無政治、無宗教、無道德。才能夠避免捲入社區的糾紛, 專注於本業的發展。

圖書館員的素養

工作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