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近用學術文獻資源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Information


毛慶禎 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副教授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oainf.htm
2004/05/11 for 《王振鵠教授八秩榮慶論文集》
  1. 前言
  2. 近用危機
  3. 開放近用的特色
  4. 創意公用授權
  5. 學術倫理
  6. 學術品質
  7. 圖書館的挑戰
  8. 結論
本文描述開放近用學術文獻的定義, 從近用危機說明開放近用的特色, 藉著創意公用授權堅持學術倫理, 維持學術品質, 讓圖書館以學習的角度, 在開放近用的前提下, 開創新局。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efinition which the opening access to scholarly information。From point of the access crisis explain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open access.  Using Creative Common license persists the academic ethics and mainten the academic quality.  Libraries would create brand new services with open access model.

前言

開放近用譯自Open Access, 近用是接近使用的簡稱。學術文獻資源置於網際網路,讓讀者免費使用, 除價格及授權的困擾。使用者免費近用學術文獻資訊, 由作者或其他單位支付出版及維護資源的費用。把經過同儕評閱的學術文獻資源,無限制地供科學家、學者、教師、學生及其他人自由取閱(註1)。

學術文獻的作者關心其作品的影響力遠甚於獲利性,被其他文獻引用時,祗在意兩件事:被適度的聲明為該文獻的作者, 及該文獻被完整的引用。使用者祗關心一件事: 保證該文獻可長期被開放近用。

開放近用的對象是經過同儕評閱的學術文獻資源,以學術期刊的論文為主, 不排斥其他類型的文獻資源, 其溝通的主體為文獻資源的著作所有權人, 可能是期刊或出版社, 也可能是作者,或由作者主動授權。

開放近用學術文獻資源的實際行動, 始於1960年代數位化作品的發端。1966年, 美國教育部建立的教育資源中心(Education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ERIC)可算是起點; 1969年8月30日, 美國國防部啟用ARPANET, 宣告網際網路時代來臨; 1991年5月17日, 伯納李(Tim Berners-Lee) 公布全球資訊網標準, 讓網際網路成為有效的 近用工具,強化開放近用的可行性(註2)。

近用危機

資訊天生有被近用的意圖, 然而, 受到社會環境變遷的影響, 資訊近用遭逢五大危機: 素養、管理、價格、科技、授權。

  1. 素養危機 - 使用者與作者在素養有差距, 以掃除文盲、培養資訊素養等方式, 消除或減緩其效應。
  2. 管理危機 - 資訊的典藏管理者, 藉著各種手段限制資訊近用, 如指定參考書、參考書、期刊、借書期限、借書冊數、館藏發展政策等。
  3. 價格危機 - 在營利的前提下, 資訊的售價與生活水準失衡, 價格上漲速度與國民所得不成比例。
  4. 科技危機 - 看得到用不到, 科技限制資訊近用; 新版軟體讀不到舊版資訊、專制格式。
  5. 授權危機 - 基於長期獲利的思考, 壟斷資訊近用的權利, 即使願意付錢也不讓使用者有自主權。
學術文獻資源亦不免受到這些危機的波及, 其中尤以價格危機及授權危機的壓力最大。

價格危機是圖書館的預算被出版社壓榨, 1960年代以來, 屢屢被逼到極限, 以超過經濟成長率的速度, 提高學術期刊的售價。

授權危機是, 付費後, 圖書館仍受限於授權條款, 以軟體方式限制使用電子期刊的模式, 不允許延用印本期刊的使用模式。

在這兩種危機的威脅下, 圖書館付出更多的錢, 卻得到更少的服務, 阻礙研究工作的進行, 連帶所有因研究而受益的領域, 全部受到波及, 包括: 醫藥衛生、經濟發展及公共安全等領域。

價格危機形成的近用限制, 已經不是預算的問題, 而是在商業考量下, 必然的走向, 研究人員被迫在沒有資訊的情況, 重複且盲目的研究。經歷40多年的調適, 圖書館界已經接受學術文獻資源價格年年上漲的事實, 以減訂期刊數量、排擠其他經費等方式因應。

但是, 授權危機還在方興未艾, 嚴重影響科學的發展, 阻礙人類文明的進步。

開放近用的特色

在網際網路上免費取用學術文獻資源,除了上網本身,沒有其他的費用、法律或技術的障礙,允許個人閱讀、下載、複製、散布、列表、檢索或連結到 經過同儕評鑑或印前出版的論文、爬梳內容供索引之用、成為軟體的資料、或做其他合法的用途,唯一的限制是在複製及散布時,必須提到作者的名字,並把著作人 格權 歸於作者(註3)。

因此, 開放近用的學術文獻資源有四個特色:

  1. 數位化
  2. 網路典藏
  3. 免費
  4. 幾乎沒有授權的限制
使用者以免費方式近用資訊, 作者得以保留被近用之外的權利。

開放近用學術文獻資源運動的訴求,有兩個前提:網路典藏、作者授權免費使用。讀者祗需支付上網的費用, 不必付出其他的費用。製作學術文獻的費用,由作者付費或機構贊助是較常見的模式。

網路典藏的 建置成本很低,大學、圖書館、專業學會、基金會、作者、非營利組織等單位,均有足夠的能力負擔該筆費用;停止訂閱印本學刊所節省的經費, 可提供由作者支付的文獻出版費。

網路上的學術文獻資源,不以個別授權為前提,也不阻擋未經授權的讀者。著作所有權人事先同意,免除限制,允許讀者任意地閱讀、下載、複製、分享、儲 存、列印、檢索、連結及爬梳等。

開放近用經營模式建議兩項策略:

  1. 自我典藏, 以符合開放典藏促進會(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OAI)建議的標準, 由學者自我典藏其開放近用的論文, 讓搜尋引擎及其他網路工具輕易找到該論文, 把它們當成一個資料庫供檢索, 使用者不需知道該論文典藏在何處, 就可使用其內容。

  2. 推動開放近用學刊, 以開放近用經營模式創立新的朵刊, 或促成現有學刊改變成開放近用經營模式。學術期刊的論文希望散布面愈廣愈好, 不會在著作權或其他方面設限, 阻礙使用者的近用權。訂費是近用的障礙之一, 該等學刊不向使用者收費, 以其他的營運模式取得足夠的營收, 民間基金會或政府補助、大學及研究機構的研究費、學會的會費、支持開放近用者的捐款等, 都是可能的收入來源; 加值服務的收益、轉移印本學刊的訂閱費等, 也是很大椿的營收。

創意公用授權

2002年12月提出的創意公用授權條款(註4), 在署名、商業用途、衍生作品(保持一致)等事項, 允許作者保留其權利, 在國情許可下, 授權他人對其作品擁有如下的權利:

  1. 複製
  2. 散布
  3. 公開展示及表演
  4. 數位方式公開表演(如: 網路廣播)
  5. 轉換成另一種媒體形式供永久保存
這種授權有三個特色:
  1. 全球通用, 無地域限制
  2. 在作品的著作權期間, 持續有效
  3. 不可撤回

既有的數位著作權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RM)機制,可保留為書目計量學及影響力分析之用,但著作所有權人不應 以此做為授權或付費的工具。

學術倫理

在倫理及道德上, 學術文獻資源必須是採取開放近用授權的作品,移除這些作品的近用障礙有助於:加速研究、強化教育、縮減差距、提高文獻的使用率,在共同的智慧對話及知識追 求的過程裡,建立人類共同的基石。然而,研究者的無知與輕忽、出版商的抗拒、智慧財產權法案的偏頗等因素, 開放近用學術文獻資源運動碰到相當的阻力。

學術文獻資源的成本很瑣碎(註5), 包括同儕評鑑、編輯、製作、行銷、散布等; 再加上典藏及備份、安全控管、搜尋機制等費用,整個學術文獻資源本身的製作成本,難以計算。以網路做為學術文獻資源的近用工具,可以把變動成本降至最低, 具有低複製 成本的優勢,有效減少散布及行銷的支出。

傳統上, 出版社與圖書館是學術傳播的主角,然而,經濟、市場及科技的變化,使得網路及學者專家成為學術近用的支柱。

身為作者的學者專家, 希望讓最大量的人瞭解其研究成果;身為讀者的學者專家, 應研究所需, 必須取得大量的文獻資源, 當然希望近用至最廣泛的文獻資源。以訂閱或授權方式運作的現有機制,顯 然無法滿足這種需求(註6)。

學術文獻資源的價格, 其漲幅高於圖書館預算的成長, 同時, 學術文獻資源的出版量, 也超過圖書館的館藏極限。學術研究被迫在文獻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進行,其品質深受影響。

商業出版社從訂費獲取利潤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圖書館的預算緊縮,文獻資源的成本上昇,市場的購買策略已有改變:

小型出版社的利潤較低,紛紛放棄獨立性,被大型出版社併購, 學術文獻資源的多樣性逐漸消失, 學術文獻資源正形成壟斷的局面。

以訂閱為基礎的現行學術文獻資源系統,不但無法擴大反而限制該等資源的讀者群。訂費上漲與取消訂閱,是惡性循環,加劇學術文獻資源的侷限性。

基於學術倫理的考量, 開放近用營運模式可以維持學術文獻資源的多樣性。

學術品質

學術期刊的品質由同儕評閱(peer review)及引用率(impact factor)形成。

編者、編輯委員會、評鑑者共同參與同儕評閱的過程,進而影響作者的投稿品質。開放近用學術期刊的品質管控流程,採取相同的嚴格 標準。參與編輯流程、編輯標準等過程的人,並不在意學術期刊採用印本或電子媒體、付費訂閱或免費取用(註7)。

雖然,在尚未通過同儕評鑑之前,以印前出版(preprints)方式, 先把文章在網路刊出,是開放近用鼓勵的發表方式之一, 但是它並不鼓勵跳過同儕評鑑過程, 直接自行出版 (self-publishing)的行為(註8)。

引用率是作者自發的行為, 雖然可能受到若干商業運作的牽制, 它的可靠性還是不錯的。

從同儕評鑑、專業品質、學術聲望、典藏保存、智慧財產、營運利基、附加服務、載體運用等角度分析(註9), 開放近用學術期刊與傳統學術期刊在學術相容性方面, 幾乎一致, 很難以學術品質的立場責難開放近用營運模式的學刊。

圖書館的挑戰

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後,圖書館事業起了鉅大的變革,從以往「典藏」(collection)為主的目標, 轉變為以「開放近用」(access)為主的目標。針對此 項轉 變, 圖書館經營的模式將產生急劇的變化(註10):

以英國(註11)而言,將公共圖書館與成人教育兩者緊密結合。由就業部於1993年提出「公共圖書館開放學習計畫」,在公共圖書館中設置開放學 習 點,陳列 學習教材, 依個人的需要, 自行借閱,提供自我學習的機會。由於教材採用自學式的編撰方式,適於成人在家中依據本身的時間,做自我學習。

1995年, 全英國已有百分之九十的公共圖書館都已提供開放學習服務,可謂十分普及。

結論

圖書館的館藏空間不足, 購置館藏的價格昂貴,是存在已久的問題。資源共享等手段已接近其極限,難以因應這些現象,學術文獻資源的散布及近用模式,一定要徹底改變,否則學者 專家祗好在愈來愈少的資源下,被迫出版愈來愈多的文獻。

臺灣的圖書館界尚未重視此議題(註12), 中文的開放近用學刊還在萌牙之際。在開放社會基金會的贊助下, 國際間已有若干具體成果, 根據有限的搜集(註13), 至少有821種期刊採用開放近用的經營模式。

數位化、上網、免費及無授權障礙的開放近用,是面對知識爆炸文獻超量的最佳對策,沒有經費及生態的障礙,任何人都可以備置、儲存及檢索它們。

符合下列兩條件的出版品, 才能稱為開放近用出版品(註14):
  1. 作者及著作所有權人授權所有的使用者, 免費、不可收回、全球性、永久的近用權利, 以數位方式或少量的印本, 在合理的目的, 提示作者, 在個人使用的前提下, 對作品複製、使用、散布、公開展演, 製作及散布衍生作品。

  2. 包括附件及前述的授權聲明的完整作品, 在出版後立即以標準的電子格式, 至少寄存一個由學術機構、學會、政府機關或其他有名望的組織建立的網路典藏所, 供開放近用、無限制地散布、跨平台運用、長期典藏。

附註:

1. Suber, Peter(無日期). The Open Access Project [開放近用計畫], 2004年5月6日讀取自 http://www.publicknowledge.org/about-us/projects.html#open-access-project
2. Suber, Peter(2004). Timeline of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開放近用運動時間表], 2004年5月6日讀取自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timeline.htm
3.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布達佩斯促進會], 2002年2月14日公佈。2004年5月6日讀取自 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read.shtml
4. Creative Commons [創意公用], 2004年5月6日讀取自 http://creativecommons.org/; 毛慶禎(2004). 創意公用授權條款在智慧財產權的地位, 2004年第八屆資訊管理學術暨警政資訊實務研討會, 2004年五月十四日(星期五), 中央警察大學警光樓國際會議廳, 2004年5月6日讀取自 http://www.lins.fju.edu.tw/mao/works/cc.htm
5. Wellcome Trust (2004). Costs and Business Model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 [科學研究出版的成本及經營模式]: a report commissioned by Wellcome Trust, Cambridgeshire, UK : SQW limited, April 2004, 30 p., 2004年5月6日讀取自http://www.wellcome.ac.uk/en/images/costs_business_7955.pdf
6. Lawrence, Steven, (2001). Online or invisible? [上線或上隱] Nature, v.411 no.6837, p. 521, 2001年; 2004年5月6日讀取自 http://www.neci.nec.com/~lawrence/papers/online-nature01/
7.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布達佩斯促進會: 答客問], 2004年3月16日修訂; 2004年5月6日讀取自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boaifaq.htm
8. 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開放近用出版宣], Released June 20, 2003; 2004年5月6日讀取自 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bethesda.htm
9. Peter Suber(2002), "Open Access to the Scientific Journal Literature", Journal of Biology, 1, 1 (June 2002) pp. 3f;  2004年5月6日讀取自 http://www.earlham.edu/~peters/writing/jbiol.htm,
10. Dowlin, K. H. & Wingerson, K. N.(1995), "Paving the way: building a community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 20:3-4(1995):45.
11. Green, A. (1995) "Open and flexible learning oppurtunities," Public Library Journal 10:5(1995):126
12. 期刊資源 -> 免費中文全文電子期刊(最近更新日期2003/11/18)、免費西文全文電子期刊(最近更新日期 2001/10/07)、Open Access Journal, 靜宜大學圖書館姜義臺編,  2004年5月6日讀取自 http://www.lib.pu.edu.tw/~jiang/E-journal/index.htm
13.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開放近用期刊目錄], 821種(2004/4/12),  2004年5月6日讀取自 http://www.doaj.org/
14. IFL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Documentation, 2003年12月5日於海牙, 2004年5月6日讀取自  http://www.ifla.org/V/cdoc/open-access04.html